菜单式讲座内容
发表日期:2010/12/2 11:03:2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662位读者读过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寻本真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刘志春
一 为什么提出语文教学要追寻本真
(1)教学现象:曾参加一次大型公开教学活动,听一位老师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老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学生提了“你指的是谁?”“这条鱼是什么样的鱼?”“这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等四个问题,然后老师让学生读书回答。学生提的前三个问题,只要读一遍课文就能弄清的,学生课前读过课文,应该知道。为什么还提这几个问题呢,迎合老师呗。当时就想我们的教学能不能少一点作秀的成分,多一点本真呢?
(2)学校现象:再比如开展读书活动,这是本是关系到学生一生发展的事,须用心做才成,但有些学校要么口头要求,制定本校所谓的必读篇目,也不想想读完那么多书,学生该花多少时间,要么为读书而读书,不断刺激学生攀比读书量,追求读书的“热潮”。曾在某小区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子坐在小三轮车上去上学,虽然小区离学校只有一千多米,这么短的时间孩子仍捧着一本书在专心地读着,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欣慰的画面啊,但再看看骑三轮车的花白头发的奶奶(抑或外婆),又不禁让人感到心酸,这么大的孩子自己不能独自上学吗,对使劲骑车的长辈怎么那么无动于衷呢,读再多的书有何用呢?所以开展一项活动还是要考虑考虑他的目的,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少一些虚浮为好。
二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寻本真的基本要点
1、本色一些。(投影)
本色,是指去除一切虚饰和浮躁,不追求时髦,不盲从时尚的教育。当前,各种教学理念和思潮不断推陈出新,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可是,我们总感觉到,有的提法似乎增长了形式与务虚的气质,缺少了求本和务实的精神。只有剥除附加在教学上的种种“装饰”,才能够展露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追寻本真就是要尽可能减少而不是增加各种虚饰以便还原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本色一些就意味着语文教学是一种平实的,也是一种常态的。不慕虚名,不牟实利,不趋外在诱惑,不媚时尚风俗,它心系儿童,一切行动都围绕着儿童的快乐和成长。(我这里讲的本色不是语文工具的本位,说的人太多了,文科本来就是相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争论不休,我觉得没有太大意义,有的课文所选篇目,用它来进行工具性的教学更好,有的篇目人文性更强一些,就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了。所以我不太赞成别人评课说“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的说法,《读者》上的一堂美国的阅读课,就是问答式,用我们的标准那是思品课,也未必不是好的语文课。(什么是好课真的不好说,所以我也就不说,我也不会要求教师这样就是好那样就是好,有效的就是好)
2、生本一些。(投影)
老生常谈了,生本一些,不仅是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快乐和成长,而且是说教学过程应当基于儿童的主动和能动。生本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赋和能力,鼓励并放手让儿童自主或合作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肯定学生是有差异的。既然生本在目的上“为了儿童”,在方法上“通过儿童”,那么,生本就不能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本真一些就是不仅要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具有个别针对性,而且要求教学最终必须促进儿童人格和个性健康发展。有人觉得生本似乎就应该完全放手于儿童,我的观点是不太妥当,尤其是小学,一定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课堂学习。所以我说的生本是一切为了学生,不是一切由着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生本指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考虑学生的差异、发挥教师的作用。
三 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什么品质呢
(一)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与学都具有针对性品质的课堂
教学的针对性是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前提,学与教具有针对性,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能得到保证。所以,我们认为,教学的功夫应该用在“刀刃”上。为减少在低层次问题上徘徊的时间,我们高度重视基础文案和预习方案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和独立完成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确保学生进入课堂时都是有备而来。
基础文案
基础文案是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在充分研讨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教学设计文稿,它不仅要清晰地勾勒出教学整体结构,而且要尽可能地列出具体细节,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备教师在教学时选择。
▽ 各年级组教师首先独立钻研教材,搜集教育资源,对教学思路形成初步设想。主备教师提出主要的设计思路,在教研活动之前印给其他老师。
▽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教研组老师共同研讨。在与整个单元、整册教科书的关系中理解和梳理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及其与新知识间的空间;根据前两个方面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可能的强化、突破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以及可能的策略,等等。
▽ 主备教师集中讨论意见形成基础文案,发放给年级组每位课任老师。
▽ 在教学活动进行前,教师根据基础文案,结合学生预习反馈情况、教师个人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重新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
○ 反思基础文案。在实施之后集体交流实施情况及修改意见,丰富和完善基础文案,归纳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真教学首先应当从备课入手,思考和探明什么才是本真意义上的备课。我们认为,备课是一种智慧的活动,是一种创造的活动,是一种生命价值实现的活动。这意味着备课绝不仅仅是抄写或者撰写教案,抄写或撰写教案仅仅是一种文字工作,比这种文字工作更重要的是,备课乃是一种思想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不能沦落为形式主义。备课不仅要投入思想和生命,而且要超越个人智慧的局限。思想和思想的交流可以产生更多的思想,智慧和智慧的碰撞可以激发更多的智慧。这样,备课所形成的文本中就凝炼着更多的智慧和思想。
承载上述设想的载体就是基础文案。基础文案是集教师集体智慧所完成的对教学的一种框架性的思考和设计,是带有基础性、整体性、选择性和开放性的文本材料。基础文案汇集了不同老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教学框架的构思,有很多条思路穿行其间,有很多种智慧汇集其中。基础文案并不排斥教师的个性和风格,它恰恰以教师的个性和风格为前提,又为教师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提供宽泛的基础。教师基于基础文案而展示的个性和风格已经不是单薄意义上的个性和风格,而是融入若干个性和风格的、具有丰厚智慧和思想的个性与风格。我们认为,这样的备课才是本真意义上的备课,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备课。为保证老师们的研究时间,我们每周两个下午(周三、周五)两节课后皆用于集体备课和上课研究,而学校集体会议一般时间很短,占用某周中午半小时。
(插《特殊的葬礼》)
预习方案
预习方案是教师根据基础文案和学生实际编制的、供学生课前预习使用的材料。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预习提示”、“我的收获”、“我的疑问”、我的资料”。当然,预习方案的栏目设计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科和年级的不同进行选择和创造。
▽ 提供预习方案,供学生在预习时使用,并要求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指定的练习。(有的预习也可放在课堂上进行)
▽ 上课前教师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明了学生通过预习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着哪些问题,并考察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 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即时性的调整,进一步明晰教学重点与难点,明了课堂教学的着力方向。
○ 新授完成后,学生对预习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根据自己在课堂中的所得对预习方案中的“我的收获”加以补充和完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在学习之后的疑惑。
预习方案是我们根据基础文案,由教师集体商定并编撰的预习材料。预习方案明确提出了预习要求,并辅之以具体的练习,让学生预先介入学习过程。预习方案所呈示出来的练习大致有三类。一是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复习和巩固以往学习过的知识,也包括第二天即将学习的内容中最基础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基本都能够得到解决。二是铺垫性问题。铺垫性问题超出学生已有水平并高于基础性问题的难度,但学生基于已有知识水平和对基础性问题的解决,大部分能够回答。三是目标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主要预习方向进行准确定向。它们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但经过小组研讨和教师引导是能够得到解决。
预习方案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空白,让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在预习时不仅结合教学内容本身,而且可以拓展解决问题的资源,可以查阅其他书籍和电子资源。有效的预习方案也便利父母更具针对性地介入孩子的学习。预习方案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具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置在讨论和解决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上。
(插将相和)我叫和氏璧,读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同学们可能对我和卞和的关系知道得比较清楚,其他方面就了解得比较少了。告诉你,我的颜色、光泽纯洁无瑕,夜间能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升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有的同学要问,我怎么会到赵王手里呢?说来有趣,一次,赵王听几个小太监说,他们的大总管花大钱买了一块宝璧,便询问大总管,可大总管不承认。赵王可是个爱宝如命的国君,他见大总管不肯献出宝贝,就耍了一个花招,让大总管出去打猎,乘大总管不在,派人从他家搜出了宝璧,这宝璧就是我。大家都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唉,后来我还是落到了秦王手里,被他制成了玉玺。你问我现在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对,就是你们说的“失踪”了。你们一定想看看我的模样,告诉你,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家袁奎荣教授(已故)在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宝石学基础上考定了由我制成的玉玺的原料、形状和玺文,把我复制了出来。现在的我呈宝塔式的正方形,上雕璃虎纽。在阳光的折射下,墨绿色的我周身会散发出点点蓝光,你说神奇不神奇?我的底面还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你肯定要问现在的我在哪里,哈哈,我在杭州中国建设银行的保险箱里。看不到我的真实模样,是不是很遗憾?不过,我想会有机会的,到时候,我们不见不散。
我们的思考
学生的预习必须经历一个由从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刚开使用预习稿,还不会预习,往往看了两遍书,把预习稿按课本的提示填满就好了,不去细细地思索为什么。
1.学生完成预习稿——由扶到放
教师要指导孩子如何预习,先看书,课本上有哪些内容?哪些段落特别重要?把你认为重要的划出来,例题展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怎样来思考?低年级的孩子学习能力和提问能力弱,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预习并提问。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等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和提问能力后,再放手让孩子自己预习。也可以出一些具体的题目帮助学生去预习。
2.回收反馈
预习稿要提前1—2天发放,这样教师能根据反馈的预习稿,统计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提出的问题等,再根据反馈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做到课前成竹在胸,将有效的教学时间花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力求效益最大化。
3.预习稿与课堂的有机整合
数学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教师不可以跟着学生的预习稿转,而应该把握数学的内在结构,从深层次引领学生思维并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学生预习稿中出现的难点和疑问。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将预习稿有机结合,对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需要教师对课堂的随时调控,和对教材的深度把握。
4.推行预习稿要渐进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知识结构单一、自学与预习的能力弱、学生基本没有问题意识(甚至根本不会提问)。而五年级学生在试行这一教学方式时,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年级。因此利用预习稿上课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渐进式的方法推进,并辅助于校本教研的跟进,及时研究出现的问题并解决它,这样才务实有效。我校三到六年级用。
5.预习稿上课要有更充分的准备。
老师先备课再根据备课设计预习稿,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引下按部就班的学,是按老师设计的问题做指令的线性运动,是被动而机械的接受;先设计预习稿再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老师备课时,教师是在数学课前掌握了学生预习情况后再调整备课,老师是在学生的指引下调整备课,老师是按学生的需求教学。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中研究的是他们自己的疑问,课堂的专注度和兴趣大大提高。使课堂教学直指教学目标,直面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问题准备相应教学资料,及时调整备课中预设问题等。
四、预习稿的注意点
1.避免流于形式
不要看到学生题目作对了,就对对答案,学生往往作对的题目是模仿,还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要避免把预习稿的使用变成对答案。
2.做预习稿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最合适的内容。不一定每个内容都要学生预习。
3.要重点指导有困难或懒惰的孩子
(二)本真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演绎的课堂
倡导学生主动;听一位教师教学《捞铁牛》,执教老师准备十分充分,搬来一个装上水的长方形的金鱼缸,代表河流;用一铁块代表铁牛;自己做了三只精致的小木船,在课堂上,老师把怀丙捞铁牛的几个步骤演示得十分生动。但我发现,倒数第二排的两个同学始终在窃窃私语,因为有人听课,执教老师不好直接制止,便用眼神告诫。两个孩子很有意思,老师一看他们,他们议论停止,老师的目光一离开他们,便又“讨”声依旧。下课后,我叫住这两个学生,问他们上课讨论什么?孩子连连摆手,一个劲地说他们没讲话,都是很专心地听讲的。我说我就坐在你们后面,听到你们议论,而且还跟“胖子”有关(因为听到他们议论的只言片语中有这个词)。见抵赖不掉,一个孩子搔搔后脑勺说:“我们觉得怀丙的方法不好。”我一听,来了兴致,忙问“为什么不好?”“他把泥沙铲到河里,不是污染环境吗?”我问:“你有什么办法?”“装石头呗,到了铁牛沉没的地方,把石头搬到另一条船上去不就行了吗?”我说:“确实是个好办法,就是比铲沙子费点力气,但没有了环境污染问题。”这孩子指着另一个孩子说:“他的办法更好。”那孩子说:“装胖子去,两只船上站满胖子,等搭好架子,胖子们都跳到事先准备好的另一条船上去,又不费力,又没污染。”且不考虑胖子代替黄沙在重量上能否相等,单就孩子在工程问题上既考虑到环保又考虑到省力,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我不禁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便问:“上课为什么不说呢?”孩子脸红了,一个说“不敢”,一个说“老师没喊”。由此我想,孩子们是善于创造的,他们的头脑中是经常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的。课堂上由于老师的“牵学生过河”,不少学生不再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即使有个别学生有自己的创见,由于得不到重视,学生之间互相得不到启发,久而久之,学生创新的棱角也就被磨灭了。我们的老师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灵感,并且在课堂上创造机会和空间让他们的创造才能得以尽情发挥,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试想,如果执教老师问一句:对怀丙的方法有何看法?那这两个孩子的创造不是有用武之地了吗?如果老师再大赞赏,让孩子享受到创造的喜悦,说不定这俩孩子将来就是工程院院士。
本真课堂
本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充分互动和合作的课堂。可呈现多种课堂流程,就合作探究型课堂而言,有下列流程。
▽ 交流预习情况。课堂从学生的预习方案入手。上课开始,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自己的尝试、自己的资料、自己的疑问等。
▽ 小组交流研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结论或疑惑带到小组中讨论,分享同伴体验并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疑惑。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具体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
▽ 班级交流研讨。针对各小组的汇报,结合教学文案,教师同学生一道梳理有价值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目的地开展组际交流活动。小组代表整合本组成果在全班陈述,让全体学生领略不同小组的体验,分享不同的成果。尽可能做到问题从学生中来,解答也从学生中来。
▽ 教师点拨提升。教师针对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情况,对于关键点予以点拨提升,也可以启迪学生进行自主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化和脉络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效率。
▽ 针对训练,及时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学情,选择精当且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尝试练习,并及时反馈,有效巩固。
○ 再次激疑,延伸课外。结合练习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再次梳理总结,激起学生新的疑问。这些问题尽可能导向下一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即使解决不了,也没什么丢人的事。
苏教版《生命的壮歌》中第二篇课文《生命桥》,讲述的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动物自救的故事。课文学完以后,有个孩子问:羚羊怎么会自发地分成两拨的呢?是谁指挥这群羚羊的呢?我说:知道同学们会提这个问题,现提供一段话,请同学们阅读。短文如下:
随着镰刀头羊(因头上的角像镰刀而得名)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轻斑羚队伍里,年龄参差不齐,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斑羚,有刚刚踏进成年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气未脱的小斑羚。两拨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十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羚羊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
读完以后,同学们因为“镰刀头羊”的自我牺牲精神而大为感动,又一个学生发问:后来,“镰刀头羊”怎样了呢?我又发给学生一段文字,让学生继续阅读。短文如下:
最后,悬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的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悬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这是一段很美的文字,读完,“镰刀头羊”的高大形象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了。又一个学生提问:第二段中提到彩虹,肯定有它的含义吧。我肯定了学生的读书用心,并因势利导:原文中好几处提到彩虹,想知道什么意思吗?那就去读原文吧!(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有原文)
《船长》一课
本真课堂是学生担当主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灵动、展现自我的场所,学生在这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由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是学生寻求帮助的场所,寻求老师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心理支持,寻求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分享;是学生尽情享受的场所,享受老师与同学的激情智慧,享受文本勾画的美妙意境,享受与同学共同成长的乐趣。在本真课堂中,学生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机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见解,贡献自己的智慧。在本真课堂中,师生相互之间往复进行质询和论证,沟通和理解。在本真课堂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扩展智慧;不仅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本真课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共生的课堂。
重视教师引导。(探究研讨教学法踏脚石)
本真课堂必然呈现为一定的形式和流程,但上述流程不是僵死的形式主义,教师完全可以学科、内容和自己的风格而调整。就文科而言,有的课文老师讲学生听也未尝不可,有的历史故事或古典名著老师说书一样把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引发学生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是很好的,什么课文都用一个模式探究,那将花去多少时间啊。
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在上阅读课,内容是阅读中国的古典名著(图画本)。先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小黑板上几下同学的问题。然后学生们围坐在老师身边,自由讨论,互相启发,老师不断指点。最后老师告诉同学们,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黑板上红色笔写的),哪些问题是不着边际毫无意义的(黑板上黄色笔写的),哪些问题是可有可无的(黑板上绿色笔写的)……
思考:美国学校比较重视合作学习,教授的报告中经常提及,在实地参观的过程中也经常见到。因为学生的合作是经常进行,所以显得比较自然。也因为不同的年级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同,总体上来说没有太多的限制和约束,所以学生的合作显得比较自由 、轻松。在阅读课上,老师注意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阅读、讨论来解决问题。我们的课堂现在也逐步注意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并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我们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形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因着所谓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等原因,一概鼓励,对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也给与赞赏,不太注重辨析问题的价值。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对于毫无价值的问题应该直接指出,而不要模棱两可,否则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进而养成浅尝辄止、随意提问的习惯。长此,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没有益处。因此我想:合作学习也好,培养问题意识也好,我们现在不是为了在课堂上体现所谓某种理念而做出样子,应该是一切从孩子的发展出发,寻求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有效方法。
正确对待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解读理论
1 文本意义在解读之前已设定于文本之中,解读就是用一种方法,把意义揭示出来。相信文本的意义是真实的、确定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这种观点认为:读者通过读解就可以跨越时空进入文本作者的世界。这种理论的核心在于肯定了文本作者的原意在解读中的恒定性。
2 文本在解读之前,意义处于未决状态,是潜在的、模糊的或不确定的;文本意义的理解受解读者所处历史时代、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制约,解读的意义是不定的;认为文本根本就不存在作者的原意,任何解读都只是读者的一种自我的理解,不可能有完整公正的、客观的读解。这种理论在于强调以读者为核心的创造性。
3 对文本的解读,如果没有公认的客观标准,世间何来真言与公理。但是如果把标准绝对化,非此及彼,只守一个标准和一种读法,世间还有什么发展和创新。认为文本意义的读解是相对的,不是恒定不变的,任何人任何时候的读解都不可能是唯一的解,因而既反对绝对主义的阅读行为,同时承认在众多的解读中,有一个意义是最合理的、最佳的选择,反对无原则的相对主义。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阐释学代表)指出:不能只承认作品的历史性,而否认读者的历史性。“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相同。
语文课程标准: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充分尊重
一首《好大一棵树》,唱得天地动情。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首专门唱给老师的歌。其实不然,这是歌词作者、中央电视台文艺部资深掌门人邹友开献给胡耀邦的歌。那天他在返京的火车上突然听到广播里播发胡耀邦病逝的消息,心里顿时悲痛万分。邹友开的脑海里不时浮现一幕幕和耀邦同志相处的美好片段,他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思念的情绪,于是饱含泪水和真情创作了这首深切怀念胡耀邦的歌。
《好大一棵树》,可以说是胡耀邦人生的真实写照和真我本色。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谁都只能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面对恶风腥雨,想顶天立地,昂起高贵的头颅,谈何容易。但胡耀邦完完全全做到了,他一辈子襟怀坦荡,作风正派,不为邪恶所惧,不为权威所屈,努力笑对人生,昂首向天歌。
其实,把《好大一棵树》看作是献给老师的歌也是准确的。胡耀邦身体力行,解放了无数身遭迫害的知识分子;他果敢坚决,启用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能人贤士;他大声疾呼,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最乐意做的工作是与知识分子、广大艺术界人士和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交朋友。在很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专家、艺术家心中,胡耀邦就是公认的良师!胡耀邦的突然倒下,犹如好大一棵树轰然倒下,使许多知识分子、专家、艺术家失去了可以遮荫避雨的“大树”。
有解读成父亲或长辈的
还有解读成领导及企业文化的
个性化解读
不同的读者,由于时代不同、角度不同、水平不同,解读结果也就可能不同。
正解:发散性(对像狐狸这样的人要提高警惕对善良人的提醒。不要虚荣心不要太强,喜欢奉承。否则别人会被人利用,对虚荣心强的人的忠告。注意分辨别人说好话的目的这是处世警言。 质疑性的(蔺相如)有道理就可以包容
,阅读教学以文本为载体,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体现了文本解读的个性化特征;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让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不能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出现“误读”的情况是正常的,也可能是经常的,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获得真知。而我们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自主,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为了体现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说愚公真愚蠢,移山不如搬家,老师就夸你真聪明;学生欣赏智叟的明智,老师说确实如此,你很有见地。结果是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走,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自主解读文本异化为放任自流。
例:古诗<<江雪>> 有孩子提问:"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老翁还在钓鱼呢?" 老师叫孩子们一起来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有的说是老翁太穷了,天再冷也要钓鱼卖钱,维持生活;有的说老翁特别喜欢钓鱼,风雪无阻;有的说老翁喜欢清净,家里人多太吵闹;还有的说老翁是在家里受了子女的气,出来散散心的.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发言依次给他们进行了归纳,随后这位老师引出了柳宗元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们认真的听了老师的讲解后,都认为老翁喜欢清净的说法与作者的"不与他人同流合污,保持高洁志向"的政治理想更为贴近.
误解:狐狸聪明 价值观(出发点利己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利己也利人最好,利己不损人者都可以提倡) 那狼算什么残酷而已本质是一样的 那学生就没有是非观了,价值观也就会发生混乱了。(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杀了人还这么说认为他敢作敢当,是真君子。
不能放任
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
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惯常化的行动方式,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教师日常教学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是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 定目标。
▽ 教规范。我们制定了百家湖小学生课堂常规“三字歌”,利用易读易记易行的三字歌反复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
利用易读易记易行的三字歌反复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我们不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厘定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并将之通报给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 致习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主要落实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师在课前需要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在课中随时提醒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对表现不足的同学及时提醒和校正。教师也注重指导家长有效地培养和巩固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见2:
学前班的学生上厕所,他们排着队坐在地上,一个一个依次进去,没进去的或看书,或玩着自己的东西,没有不耐烦的;
一个班的学生去室外上体育课,老师在前面领着,学生一列纵队,踩着路上的黄线,悄无声息地向操场行进;
中午去食堂就餐,仍然排着整齐的队伍去餐厅,吃完后看不到餐桌上有剩余的东西。
思考:原来听到更多的是美国小学生如何自由,特别是课堂上,学生什么姿势都有,干什么的都有,甚至骑到老师脖子上上课的也有,我就特别好奇,美国课堂教学是不是毫无秩序。来美国之前,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学校如何从小狠抓学生常规。真感到不知信谁的好。及至实地看了几所小学,才感到美国小学教育其实也是十分注意日常行为规范的。学前班的孩子,就有了“有礼貌,讲秩序”的概念,而这些概念是通过上厕所这些日常小事且在老师指导之下真正落到实处了。《读者》上的文章说美国老师带学生去室外活动,如果有孩子大声喧哗,或队伍不整齐,老师宁可让学生回教室重新整队,直到达到要求为止。我虽然没看到这样的镜头,但我相信。因为要不是这样,地上怎么会有黄线呢,学生去室外上课或就餐队伍怎么这么整齐呢?我想,如果发张调查问卷,问我们的学生应不应该遵守秩序,我们的学生肯定百分之百的回答正确,说不定还能说出人家想不出来的道理。但在校园里,不讲礼貌和秩序事例比比皆是。我们做教师的和外国同行都认识到让学生从小懂得并且做到守秩序对他们的一生都很重要。不同的是,人家落到了实处,而我们只是停留在了口头宣传和教育上。
所见3:
一所小学的校长正领我们参观校园,一个班的学生去室外活动经过校长身边时突然停下,带队的老师和学生齐唱《生日歌》,原来,今天是校长的生日;
当我们到一个班的教室里观看孩子教学活动时,老师问:谁是魏先生?当我们同去的魏老师站到学生前面时,学生们一起唱起了《生日歌》,我们才明白,今天是我们团魏老师的生日;
一个班的学生在上“如何制作面包”的实践课,一个老师带着一位弱智学生也来听课,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立即站起,让座给这位特殊学生,陪同老师微笑着摸摸让座同学的后脑勺并微微点头赞许。
思考:这所学校墙上挂着五块标语牌,分别写着:尊重、家庭、信任、关怀、责任。当时看到并没有太重视。后来在学校看到了一幕幕非常自然但又动人的镜头,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五块标语。学生知道校长的生日,肯定是老师告诉的,想必校长也知道老师的生日。当这个班的老师和学生同唱《生日歌》祝福校长生日快乐时,你不会从老师眼中看到谄媚的眼神,有的是亲切、尊重和祝福。在美国的中小学,新教师工作两年后取得一个类似终身教师样的资格,要想开除一个教师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师也没必要拍校长的马屁。对于祝福我们考察团魏老师的生日,我心想是不是学校为了博得我们的好感,专门安排的小插曲,于是便问校长,怎么想到这个细节的。她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国民来自世界各地,我们学校教育的主题中有尊重和关怀,我们要教育孩子们爱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正好看到你们提供的资料中魏老师是今天的生日,我们便让孩子同唱生日歌,一方面表示祝福,另一方面也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尊重和关怀的情境和机会。”她的一番话让我感到他们教育的用心,老师注意抓住时机给孩子们一个尊重和关怀师长的情境,校长注意抓住时机给孩子们一个尊重和关怀外国朋友的情境,特殊教育的老师对学生尊重、关怀特殊学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许……置身这样的环境,学生也就把尊重、关怀当成一种常态,就不会把尊重当成一种讨好,关怀当成一种施舍了。从这几个镜头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用心。
这是去上什么课不得而知,如果是上语文课是不是就不能做了,上思品课才能搞?教育
是师生感情融洽的课堂
一日,听一位老师执教《丑小鸭》,当教学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一位小姑娘突然站了起来,小脸涨得通红,嗫嚅着说:“老师,我……我长大能变漂亮吗?”我仔细一看,原来这小姑娘豁唇,大概由于自己的缺陷平时有着与丑小鸭相似的经历,所以情不自禁吧,否则,一个低年级的小女生怎会在公开课上,没经老师的批准而“擅自”提出这样的问题呢?这平常的一站,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看着小姑娘站在那里的模样,我的鼻子酸酸的,但在心底里为她的勇敢和天真而叫好。我抬眼看定上课的老师,我以为令我终身难忘的时刻就要到了。但老师说的是这样一句话:“孩子(非常亲切),你这个问题跟这篇课文没什么关系,下课再讨论好吗?”孩子蔫蔫地坐下了,她敢说“不,现在就讨论”吗?下面的课老师讲了什么,学生说了什么,我一个字也没听进去。我在想,这孩子会怎么想呢?她也许会想: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长大肯定不能变漂亮了。也许会想:我今天怎么提出个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呢?不是给老师捣乱吗?过一会儿也许会想,我怎么提出这么个问题呢,真是不怕羞。孩子,你沮丧吗?你自责吗?你觉得难看吗?我的心不禁疼痛起来。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个问题确实与课文没关系,但与你所教的孩子有关系,而且很可能关系她的健康成长啊!怎么就这么很亲切又很残忍地处理了呢?我也在为老师设计台词:孩子,不是有句俗话吗?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耶,老师相信你以后肯定会变漂亮的。老师还送你一句话“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记住它,你会更美丽。台词设计得不一定精彩,但我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呵护。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文本”,多一些“人本”,那孩子们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将会更多一些刻骨铭心的东西。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这里单从课堂上与学生的交往态度来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中得到启发。心理学家权威性的谎言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念,对他们充满了期望,通过音容笑貌、体态举止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爱,幸福欢乐的激情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告诫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他呼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90年代后半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通道越来越广,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关注程度也就越来越强烈,“张扬个性”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追求。在学生心理发展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老师也应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调整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的关系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向“朋友、知己”、“心理辅导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对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确立。而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你所教的这门学科,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真情关爱。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如果说课堂教学有什么技巧和艺术的话,那么对学生的爱是它的源泉。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在课堂上面对突出的或是平庸的学生,你的眼里才都会充满柔情,满含期待。开头所引的课例给我的印象很深,事隔多年,那豁唇的小女孩的面容仍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因着这个课例给我的震动,便有了我一次公开课前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初次和同学们见面,对同学们我会在课堂上进一步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看看我谈谈对我的第一眼印象。
生:老师长得很帅。
师:谢谢夸奖。
生:老师您戴一副眼睛,一看就很有学问。
师:不知是不是表面现象,等会儿课堂上再仔细考察。
生:老师你长得很好,就是耳朵上长了个小东西,不太美观。这也算是一点缺陷吧。
师:观察真仔细,而且敢于说出老师的一点小小的生理缺陷。告诉你,我耳朵上的这个小东西小时候就有了。有次,我照镜子,发现后便对妈妈说:“妈,我耳朵上长这个东西难看死了。”我妈说:“孩子,别管它,你别老想着你的缺陷,说不定,以后啊还会给你带来福气呢。”你们看,老师现在是特级教师,还小有名气呢。所以,人不要因为一点小小的缺陷而自卑,对不对啊?
为什么说最后一段话呢,第一句是对这孩子的观察仔细和敢于说出别人缺点的肯定。后面的话是因为我一进教室的门,就看到前排有一个小女生,也许是患了什么脱发的毛病,头发很少,露出黄黄的头皮。看我看她,连忙把头低下了。当时我就想起那个豁唇的小女孩。所以才在学生讲到我的缺陷时,有机地插了这么一段话。也许班上其他同学对我的这段话没什么感应(反正是上课前也不算浪费大多数人的时间,况且只几十秒钟),但那个小女生应该感应到了,因为等我从后排(我是故意走到后排去说的)走到前排时,那小女孩已经抬起头看着我了,而且在上课时也很自然、积极。我想也许她会记住我这个新老师的话。这也算是“心灵鸡汤”吧。
(2) 善于发现。众所周知,人们不论从事什么活动,都与他们的积极性(即自我驱动自我激励)有关,学生学习当然也不例外,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趣等因素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心理因素。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说:“对人的活动结构所进行的各种研究,都强调在人的活动中必须有动机成分,如果一个人具有强烈的、明确的、深刻的动机,产生了积极地全力以赴地从事活动的愿望,愿意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不利的条件和其他情况,坚持不懈地向既定目标前进,那么任何活动都会进行得更有成效,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他们有认识兴趣,有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需要,那么,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一定会更有成效。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应注意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项心理学试验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一90%,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三到四倍。激励是一个人学习或事业成功的推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激励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成倍增加呢。我觉得,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小小的成功之处,并予以热情鼓励,是让学生获得持续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办法。看以下几例。
(一)
一位教师教学“辨”这个生字,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记住这个生字。
生:一边一个“辛”,中间再加一点一撇。
师:你采用按部分记忆的办法,满好的。
生:左边的“辛”最后一笔是撇不是竖。
师:你提醒了同学们分部记忆时“辛”字的变化。
生:一边一个“辛”,一点一撇在中心。
师:哟,顺口溜,不简单,这样更容易记住这个字。
生:老师,我觉得中间这一点一撇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
师:你怎么会这样想呢?
生:“辨”有“辨别”的意思,辨认一个人要反复地看,有时要歪过脑袋来看。脑袋歪过来这一点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一撇就像眉毛。
师:哎呀,你真有想像力。不仅记住了中间的一点一撇,还结合了解了这个字的部分意思。
老师对每位学生采用记住“辨”字的方法都给予了针对性地肯定,及时发现他们在思维过程中所作的努力,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被肯定的喜悦。
(二)
一位教师让学生用“发现”造句。
生:我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
师:这是你的间接发现,是从阅读课外书了解得来的。
生:我发现我家的老母鸡围着鸡窝转。
师:这是你善于观察的结果。老师告诉你,老母鸡围着鸡窝转,不是要孵小鸡就是要生蛋。
老师肯定第一位学生的发现是从课外书上得来的,而满腔热情地肯定第二位同学的发现是自己善于观察的结果。两位同学所享受到的喜悦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二位同学的发现(或者说所造的句子)似乎很土气,但是真发现,这种激励也是老师善于发现的结果。
(三)
一位教师教学《生命桥》,结束后让学生背诵。
生1:(背得十分流利)
师:这么短的时间竟然背得这么流利,真不错。
生2:老师,我发现他一边背诵一边偷看。
师:是吗?
生1:我没看书。
师:那你看的是什么呢?
生1:我看的是我画的简笔画。
师:用简笔画帮着自己记住课文内容,这倒是你独创的一种方法。那位同学你觉得这算不算偷看呢?
生2:不算,对不起,刚才我没看清楚。
师:没关系,说明你课堂上注意了他的背诵。
老师在学生指正别人错误的情况下,没有断然批评,而是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并发现学生独到的记忆方法予以表扬。对指正失误的同学,老师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这位同学的行为,避免了这位学生的难堪。我想这是教师善于发现的一种机智吧。
(3) 真诚期待。现在有的课堂教学往往像赶时间的汽车,老师像要到时间准点下班的司机,所以车到一站后,有能力飞奔而来的人爬上来就开车,也不等等跑得慢的人。表现为老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立即回答,一两个学生回答出来后,立即转入下一个环节。其实,人的天赋是有差别的,思考问题的快慢及深浅也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注意考虑绝大多数学生(当然考虑到所有学生最好),真诚期待他们有所发现,有所进步。真诚期待包括给予酝酿时间、给予学生二次机会、延时评价等。
给予酝酿时间指的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或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应给予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充分思考的时间。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时也要给一个准备酝酿的过程。事实上,如果一个问题一经提出,马上学生都能回答,那这个问题也没多大意义,不能称其为问题。常听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说“先考虑好的同学把手放下,我们再等一等”,别小看这“等一等”,它包含着老师对大多数学生的期待,是老师正确的学生观的体现。
给予学生二次机会指的是不论是朗读还是回答问题,应注意给学生提高和修正的机会。课堂上往往一个问题提出后,一个学生回答不上来,马上换一个学生,答案出来了就过去了。朗读也是这样,一个学生朗读得不太满意,老师马上换一个同学朗读,有的公开课老师故意安排好先请一个朗读水平比较差的,再请一个稍微好的,最后请一个朗读水平最高的。以显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称其为语文课堂的“作秀”。有的同学读得不好或者问题回答得不如人意,可以先请其坐下,给学生一点时间,用充满期待的语言加以鼓励,在老师点拨或其他学生朗读发言的启发下,再给其一次机会,让他(她)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只有老师真的“目中有人”,对所有学生都充满真诚的期待,课堂学习才会真正有效。
把握好“度”医生朗读问题
科学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课堂上普遍出现了教师语言少而单调的现象。“少”是因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少讲。“单调”是因为怕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说的正确的老师用“好”“真聪明”“你真棒”加以称赞,不正确的回答老师也不置可否,甚至点头赞许。干瘪匮乏的教师语言,使语文课魅力大减。其实,要想教学中生成鲜活的东西,教师的凝练的教学语言不能缺少。
(1)直白。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少听到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什么。似乎一旦直接告诉,就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也培养不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了。其实,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势基础上的扬弃。新课程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并没有排斥接受性学习。教师还是有必要有选择的将“已知”“已有”的东西传授给学生的。何况语文学科,教师在传授时完全可以声情并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曾听一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讲到总理日理万机时,老师深情旁白了一份总理二十四小时的工作日程安排表,让学生了解到了总理工作那么长时间,而休息的时间却很少很少,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无不肃然起敬。还有《火烧圆明园》等课文,教师在适当时机,穿插有关背景材料或表达悲愤的独白,一定会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2)引导。由于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变化多端,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中,都能透视出他们的心思,迅速做出判断,及时运用引导性的语言进行调整。教师的引导性语言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教师引导语言还要注意“准”和“精”。“准”即针对性强,特别是针对课堂生成的东西及时作出反应;“精”是指教师的引导语言要简洁明了,不要模模糊糊,拖泥带水。
薛法根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有这么一个引导片断:
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为“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为“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作动态的、平凡的比作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作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形象!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对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和表达形式的引导,这种有针对性的引导语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有很大帮助。
(3)激励。当然前面所说的简单语言的称赞也是一种激励。但久而久之,这样的称赞会失去动力,尤其高年级学生会不以为然,变得麻木。教师更应追求的是针对学生正确理解的肯定和赞誉,使不同的学生,甚至同一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问题得到的都是不同的而又恰当的赏识的语言。让学生把深入思考以期得到老师独特的赞美作为一种学习的动力。
如一位教师教学《军神》,在研究“为什么沃克医生说遇到的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位军神”时,一名男生说:他在手术台上十分坚强,“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再从沃克医生“双手颤抖,汗珠滚滚”可以看出手术进行得非常艰苦,医生都在担心刘伯承能否承受得住,这几方面都能看出刘伯承是一块“钢板”,是“军神”。老师及时评价:“你不仅抓住了刘伯承自己的表现,还从其他人的表现中感受到刘伯承的坚强,非常全面。从你刚才激动的话语中,我相信你这个小男子汉也被我们的军神所感染了。”一名女生说:从“居然”这个词中我知道刘伯承越来越用劲,最后竟抓破了白垫单,可以看出他的坚强。老师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女孩子,从一个词看出刘伯承当时所承受的痛苦。如果你是在场的女护士,相信你看到这个动作一定会心疼不忍和万分担心!”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既肯定了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又根据不同的性别特征渗透人文品质的塑造。
(4)熏陶。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不断求善的课堂。当学生的语言比较平淡时,教师应恰当补充,使语言更富有文学意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望月》时,有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月亮是悠悠岁月的见证。
生: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师:好一个“月光如水水如天”。
生: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
师:月白风清啊。
生: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
……
师:作者和小外甥看到的是同一轮月亮,但作者心中的月亮是沉静的,“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小外甥心中的月亮是慈祥可亲的,不同的人由于年龄、性格等原因,他们心中的月亮是不同的。请看——(出示以月亮为背景的古诗句)
生:(轻声朗读)
师:谁来读?
生: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云。
师:这是恬适的月。
生:应嫌素面微微露,故着轻云薄薄遮。
师:这是神秘的月。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这是玲珑的月。
生: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师:这是多情的月。
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以月写寂静。
生:明月出深山,苍茫云海间。
师:以月写苍茫。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以月写寂寞。
鲜活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一束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关爱和呵护,它使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渗透学习的策略,传递人文的关怀。它是适当、具体而优美的,在这样的语言激励下,孩子们敢于发言、乐于表达、热情高涨、思维活跃,阅读教学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