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园地>>校本研修>>阅览文章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教师提高篇)

发表日期:2009/11/30 10:36:4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769位读者读过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教师提高篇1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先生曾呼吁:为了面对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是最重要的课题。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类教育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20年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八个字。我们要改变过去中国教育,不,是整个世界教育“面向过去”的缺陷,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

学校是什么地方?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焕发生命中最美的情感的地方;是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是让人获得在未来社会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地方……

课堂是什么地方?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地方;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是学习旧知产生新知的地方;是学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是学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台湾校园里有句口号: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但愿我们的老师能够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真正放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位置之上。

愿这些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能让更多的老师成为爱神,成为优秀教师。

一、罗森塔尔效应

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赏。

——歌德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让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得多,都先跑出去了。

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外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教授立刻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他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七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班中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写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科任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教授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在这8个月里,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现在人们就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其实,老师们所熟知的“罗森塔尔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价值远远没有得到老师的普遍重视。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还应该把这种效应用于学生身上。老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让学生对自己增强自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更充满希望。在教学实际中,我经常告诉学生:“你们是一群吃鱼长大的孩子,也就是吃了世界上最有助于大脑发育的食物的人,自然也就成了最聪明的人。”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用对待聪明学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你的学生将成为最聪明的人。因此,给老师提个建议,凡是学生能自己办到的事,老师决不替代;课堂上能少讲的就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讲;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权交还给学生。那么,你还给学生的将是更美好的未来。

二、斯万高利效应

    美国人在碰到不能解决的间题时,会e找心理医生;中国人则会找算命先生。

  

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博览会上曾展示出一副名叫“斯万高利”的魔术牌。这是一副既简单又叫人着迷的牌。表演者先将牌摊开让你看清每张牌的牌而都是不同的,而后让你随便抽出一张牌,假若你抽到的是一张红桃K,你不用告诉表演者抽到的是什么牌,然后把红桃K塞回到整副牌中,表演者任意洗牌后,大叫一声“斯万高利”,当牌摊开时,每一张牌都变成了红桃K。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在遭受心理挫折后,不设法及时排解,而是任挫折感在脑中像红桃K那祥繁殖、增强,最终使白己所做之事皆带着挫折与失败的阴影,这就是心理上的“斯万高利”效应。

在人类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过分紧张的生活,过多的信息,过高的自我期望等造成的精神压力,最终形成了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其实,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能得到及时的疏导根本不成“问题”,即使是心理疾病,若能请心理医生治疗也会很快痊愈。但是,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斯万高利”效应。

人的心理承挫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对待挫折与失败的正确态度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爱迪生在研究白炽灯灯丝的过程中,面对1 400多次失败而不退却,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照亮世界、改变人类生活的白炽灯。当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面对1 400次的失败……”时,爱迪生说:“那不是失败,我只是找到了1 400种行不通的办法。”爱迪生这种对待挫折与失败的态度,正是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证,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我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下面的这个“印度最古老的故事”相信会对这些入有所帮助:

佛祖为了消除人们的疾苦,从人间选了100个自以为最痛苦的人,让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写在纸上。写完后,佛祖说:“现在,请你们把手中的纸条相互交换一下。”结果,这100个人看了别人的纸条之后,个个都非常惊奇。过去,总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现在才知道很多人比自己更痛苦,那还有什么消沉的理由呢?

专家建议,当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妨去访问孤儿院、养老院和医院,看看世界七除了自己的痛苦之外,还有多少不幸的人,如果情绪不能平静,请与这些人接触一下。我认为,还有一个去处,那就是火葬场或墓地。为了防止心理上“斯万高利”效应的出现,我们必须一起来接受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忠告:多数人快乐的情形,跟他所决心要快乐的差不多。同样,多数人痛苦的情形,跟他所决心要痛苦的差不多。当你遇到挫折时,请把它当做机会;当你遇到失败时,请把它当做成功的起点!

 

三、登楼梯效应

毛驴能够负重,却不能超载。

——塞万提斯

 

心理学家D .H.查尔迪尼曾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他替慈善机构募捐时,先对前部分人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而对后部分人则没说此话。最后发现,从前者募捐到的财物是从后者募捐到的财物的两倍多。

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不通人情的“小气鬼”。当人们接受了简单要求后,再向他们提出较高要求,此时人们为了保持认识的统一和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的要求。这称之为“登楼梯效应”。

有两个案例足以说明“登楼梯效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案例1:特级教师钱梦龙是这样进行作文教学的:第一次作文,他只要求学生把字写在方格里,书写较认真的,就可得90分以上;第二次作文,只要不一逗(号)到底、一段到底,就可得90分以上;第三次作文,只要无错别字,就可得90分以上……如此循序渐进,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并树立自信,产生兴趣,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效果。

案例2:两个下岗女工,各自在路边开了一个早点铺,都卖包子和油茶。一个生意逐渐兴旺,一个30天后就收了摊,据说是关于一个鸡蛋的问题。

生意兴旺的那家,每当顾客到来时,总是问:“在油茶里打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垮掉的那一家间的却是“要不要鸡蛋”,两种不同的问法总能使第一家卖出较多的鸡蛋。成功与失败之间仅相差一个鸡蛋,真可谓“成败一蛋间”。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言之差”、“一蛋之差”而已,不过很多东西都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与失败之间从没有明显的界河,有时它仅仅是一步的距离,不过这一步总是智慧的一步。从今以后,当我们对他人提出一个要求时,请不要忘记“登楼梯效应”

四、近期目标效应

成为伟大的机会并不像急流般的尼亚加拉瀑布那样一泻而下,而是缓慢的一点一滴。

——查理·库冷

 

西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期间,他从一架受损的运输飞机上跳伞逃生,落在缅甸与印度边境的一片丛林中。当地人告诉他,这儿距印度最近的市镇也有225千米。这对于习惯以车代步的西华·莱德来说,几乎是段可望而不可及的路程。为了活命,他拖着落地时扭伤的双脚,一瘸一拐地走下去。这位研究过心理学的西华·莱德,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他惟一的念头是“走完下一千米”。奇迹发生了,历尽艰难的西华·莱德终于回到了印度。

西华·莱德的这段经历公之于世后,在他的家乡肯德郡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年轻人把西华·莱德的“走完下一千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无独有偶,极其相似的故事发生在数十年后的一位日本人身上。

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马拉松选手,矮个子山田本一分别于1984年日本东京和1986年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两次夺冠,令人大惑不解。10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路线细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栋高楼;第二个标志是一裸大树;第三个……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开始比赛时,他就以百米跑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击,等到达第一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奋力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路程被他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他便轻松地跑完了全程。起初,他把40多千米外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作为目标,结果他跑了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我把山田本一的这一目标分解法,命名为“近期目标效应”。

近期目标效应还说明,目标不仅要分解,而且要具体。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人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跳高。两组个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1.2米,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对一组说:“你们能跳过1.35米。”而对另一组说:“你们能跳得更高。”然后让他们分别去跳。结果,第一组由于有1.35米这样一个具体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跳得高。而第二组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他们大多数人只跳1.2米多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跳过了1.35米。由此可以看出有没有具体目标的差别。

 “近期目标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就在于它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使人产生看得见、追得着的感觉。人生好比马拉松比赛,学会分解目标的人,将目标具体化的人,将会更容易到达光辉的终点。

五、瓦拉赫效应

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歌德

 

瓦拉赫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后,老师为他写的评语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后,父母只好根据瓦拉赫自己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也不会润色,不久又得了个全班倒数第一的成绩,老师给的评语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从此,瓦拉赫在学校绝大部分老师眼中是位不可造就的笨学生,只有化学老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就建议他试学化学。对瓦拉赫几乎绝望的父母只好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果然,得到老师重视的瓦拉赫变得格外用功,不久,他在同班学生中成绩遥遥领先,老师给的评语是“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近年来研究发现,人有七种智力: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动觉、空间关系理解能力、人际交往的智力和自知之明。

我们应该知道,每个人的七种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某些方面较为突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力“闪光点”,实际上就是说要发现学生的“特长智力”或者说“学习潜能”,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培养。一个人在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智力后,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现象,称之为“瓦拉赫现象”。

瓦拉赫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之外,还要对孩子充满爱心与信任。化学老师正是发现了瓦拉赫“一丝不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与信任,让瓦拉赫获得了自信。同时,它还告诫老师千万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下定论,特别是对学生前途的“失望性”结论。因为,它只会给你带来麻烦与遗憾。请记住,给学生下不良定论的老师是世界上最缺乏远见的、最愚蠢的老师。

瑞士有位学者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上海出现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学校——上海建平中学。该校提出的教育口号是“创办合格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校长冯恩鸿先生提出的“用孩子的特长服务于社会”的教育思想,正是中国教育所应追求的教育理想。

六、压力效应

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

——拜伦

 

一位游客为了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只身来到一片陌生的山林,被山景所迷的他不一会儿就迷失了方向。“危难时刻”迎面走来了一个挑山货的美少女。

少女嫣然一笑,问道:“先生是从景点那边走迷失的吧?请跟我来吧,我带你抄小路往山下赶,那里有旅游公司的汽车。”

游客跟着美少女穿越丛林,令人陶醉的美景与美少女让他有点飘飘然。美少女说话了:“先生,前面不远处就是我们这儿的鬼谷,是这片山林最危险的路段,一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我们这儿的规矩是路过此地一定要挑点或者扛点什么东西。”

被美少女一语惊醒的游客忙问道:“这么危险的地方,再负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险吗?”

美少女笑道:“只有你意识到危险了,才会更加集中精力,那样反而会更安全。这儿发生过好几起坠谷事件,都是迷路的游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掉下去的。我们每天都挑东西来来去去,却从来没有人出事。”

游客不禁冒出一身冷汗。没有办法,他只好接过少女递来的两根沉沉的木条,扛在肩上,小心翼翼地走过这段“鬼谷”路。两条沉木条,在危险面前竟成了一张“护身符”,真有点令人不解。

与此类似的是香港启德机场,它就位于市中心,飞经九龙等闹市的时候,乘客能够清楚地看见住家阳台上晒的衣服。就是这么一个被称作“世界七最危险的机场”,几十年来一直到关闭时都没有出现过大灾难。探究其中原因,有人说正是因为危险,所以全世界的飞行员都小心翼翼,不容许自己出一点差错,香港的启德机场因此才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机场之一。

危险固然可怕,但比危险更可怕的是人的麻痹大意,危险不一定制造灾难,但人的疏忽往往是灾难的源头。人生中的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自觉地往自己肩上压两根“沉木条”,有意识地给自己加一点压力呢?这正是我们学习“压力效应”的实际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