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学教研>>教研工作>>阅览文章

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例二)

发表日期:2010/4/14 10:25:1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656位读者读过

《小学生“星期一综合症”在作业方面的呈现及其对策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的界定:

1、小学生星期一综合症:星期一多数学生显得疲劳,情绪不稳定,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同学之间往往有强烈的交谈欲望而表现出无纪律行为,家庭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质量也较平时差,学生迟到的现象比平时多,学习效率降低……这种现象,就是常言的学生“星期一综合征”。

2、“作业方面的呈现”:星期一作业出现的多种问题。如:作业不能全部完成,正确率极低,书写潦草等现象。

 3、“对策”: 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针对调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采取的方式方法。

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每个星期一早上,就会发现都有学生因家庭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的现象;即使完成的作业,从正确率,书写等方面去看,质量也较平时差很多。是什么原因造成星期一的作业质量低下,难以批改?又有什么办法能解决或能舒缓这个问题呢?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

星期一综合症是不可避免的,小学生每周都在重复“破坏秩序——调整秩序——建立秩序”过程。我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教师,协调家长,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孩子排除干扰,合理安排双休日休闲,从而让缩短调整适应的过程,很快步入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研究小学生“星期一综合症”在作业表现的现状。

2、通过相关调查进行分析,找出成因。

3、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提出对策,指导研究活动。

课题的依据:

 1、理论依据:

星期一综合症”的机理,被认为是巴甫洛夫学说的“动力定型”——旧的动力定型被破坏而新的动力定型难以建立时的“混乱”。
    人们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分秒必争,聚精会神于工作和学习,形成了与学习和工作相适应的“动力定型”,轮到假日则走亲访友,打扫卫生或玩个痛快,这样,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待到假日过后的星期一,必须全身心重新投入于工作和学习,即必须重新建立或恢复己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这就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现象,即所谓“星期一综合症”。

2、实践依据: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非智力因素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发展性评价等相关理论为支撑性理论。

非智力因素教育理论已有一系列论著,如沈德立主编的《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中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培养的方法、措施和建议。

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从现象入手,积极开展实践研究,并及时总结反思,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8年5——6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和方案的设计,申报个人课题,请求立项。

(二)实施阶段: 2008年6月—2009年5月,

前期阶段: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我校四年机学生假日(期)的作业的原始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分析,还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后期阶段:针对存在原因,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合理布置假日作业,在交流,运作中进而影响身边的老师;在召开的家长会上,与家长对他们提出的指导建议,并填写《检查表》。在学生中采取每周假日作业上墙展评、每期奖评的跟进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成效。

(三) 结题阶段
1、 2009年5月,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有效应用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撰写了论文《四年级假日作业调查报告》。
2、 2009年6——7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以及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

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现状调查,引发我的思考

从现状调查中我发现学生、教师、家长都对“小学生“星期一综合症”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够重视,见怪不怪,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而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师的不知为何布置作业,如何布置作业,抱着反正不能在家玩,多写点比少写点好的思想去布置作业。在作业设计方面形式单调,内容机械,存在着 “三多三少”现象。作业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的少;作业书面多,口头、思维作业少;作业“一刀切”的多,自主选择的少。在评价上内容简单,方式单一。多用呆板笼统的"优、良、中、差"评价法,没有个性化的评语,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成就感,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家长,学生方面,老师并没有调动其内在潜藏的积极性,让其发挥出来,丧失了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群体、家庭监督,让惰性在作祟。

因此我认为:首先要明白作业布置要有其一定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贯彻“少而精”原则,屏弃盲目性。其次,加强家校联系,老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协助。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合力。

(二)基于思考,展开我的实践

在调查分析、深入思考之后,首先我进行进行作业布置改革。基础知识的巩固是必要的,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应删除那些重复多遍的同类,而是将一些典型的题目抽出。同时还要注意作业的形式要多样,这样可避免学生的无兴趣,低效能。例如:语文词语的巩固,如果让学生抄五,十遍就会烦,如果单纯让学生抄两遍,默写一遍,不会,再抄。减少无用功,还大力提高记忆能力。

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分层布置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量的要求,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作业评价多元化,让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

加强家校联系,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协助。孩子不做作业的原因是多样,但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存心不做作业的。有没有方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情(作业没完成)扼杀在萌芽状态呢?这样的效果岂不是更好?更能达到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

所以我总在星期天的下午三四点,发个“友情提醒”的信息,督促家长能根据相关信息恰当指导、督促,及时扼制不做作业现象的抬头。让孩子完成作业。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时间?因为这样,如有学生作业确没做完的,那他还有补做的时间。这样做,就会大大的减少在周一将会发生大片作业不完成或质量不高的现象。

近三学期下来,纵观学生的情况,变化非常的大,虽有出现反复现象,但学生的量和出现次数的量在减少,作业情况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校级书画比赛中,我班有两位同学分别取得一,二等奖。班级学习风气浓,在家长,老师的口有口皆碑。08年6月,09年1月,09年6月,期末成绩均列年级第一。09年,6月获优秀中队称号。应该说此项研究是比较成功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的反思

研究的过程是艰辛的,成果是可喜的,同时也激起了我的反思:

1、如何有效指导,合理安排假日生活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在星期一显得疲劳,情绪不稳定,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星期一综合症”特别明显。如何缓解这种现象,看来合理安排双休日(假日)的休闲就显得十分重要。既不能让假日成为紧张学习的延续,身心始终处于疲劳状态。也不能放任,让其流连于电视,网络前。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症”的产生有高度的预见性,在放假之前,未雨绸缪,引导他们健康地娱乐,才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假期“综合症”可能性。

同时应要求家长在假期中,和孩子共同制订作息时间表和学习计划,对孩子悉心的管理监督。

但事实由于家长自身的工作条件,文化素质的限定,有一半以上家长并不能做到。

2、多做作业=提高成绩?

平时还好,老师一般能合理的布置作业。可到了考试之前,左一张试卷,右一张试卷,一味从自身学科需要出发,认为见多识广,才能提高成绩。而作业一多,就造成学生敷衍了事,因此发现奇怪的现象是:作业量多的班级,书写质量差;大考前,作业敷衍了事的多。说到底还是考试成绩在作怪,如何提高成绩,除了多做作业,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当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策略还显得有些单一,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关注,这将是课题主持人下一阶段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