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学教研>>教学工作>>阅览文章

教科研培训内容——《幸福,离我们还有多远》

发表日期:2009/12/8 15:15:2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58位读者读过

幸福,离我们还有多远

                           上元小学   言克琴

题记: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的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业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这段话也许很多同行都不陌生,不知大家是否问过自己:作为教师,我——幸福吗?是啊,作为小学教师、作为农村的小学教师,几十年如一日,你幸福吗?幸福,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一、来自调查:农村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

1、师资结构老龄化,教师身份、学历较复杂。

2、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务负担重,工作压力大。

3、对于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不高。

4、40岁以下的年轻公办教师成为农村小学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5、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功利色彩较浓,科研成果层次较低,科研含量少。

6、科研工作的范围很小,表现在撰写论文多,参与课题研究少。

二、源于思考:基于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愿望不强,动力不足,即缺乏内驱力。

客观上:

1、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2、农村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繁、杂、难,负担较重。

3、农村小学开展教科研活动的氛围不浓。

主观上:

1、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科研看得过于神秘,过于高深,畏难情绪严重。

2、反思态度被动,反思能力不够。

三、探索之路:增强教师教科研内驱力的策略

    如何能够在现有条件下,有效地激发教师自觉地参与研究,走到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呢?

策略之一:立足常态教学——教育科研并不神秘

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师,他们的任务和责任主要是执行,并不需要,也没有机会参与设计、开发宏观的教育工程。对于教科研,教师们心态各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较忙,哪有时间搞教科研工作;也有的教师认为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师不具备开展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能力,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高不可攀。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立足于自己的常态教育教学工作,从日常的教育现场切入,在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学反思以及教育问题的解决中进行研究,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反思困惑等点点滴滴的收获以教育随笔或教育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就像“一颗颗珍珠,”“再用教育理论串起来”便能拥有“一条条美丽的项链”。让老师们切身感受到:原来教科研并不神秘。

【介绍我校教科研常态管理的一些做法】

怎样使我们的教科研工作步入常态化,进而真正贴近日常教育教学,达到优化教育教学的目标呢?我们的举措主要有:

(1)时间上的保证。在上元小学有个多年不变的传统,就是每周的周二和周四下午是我们固定的教学研究活动时间。教科室与教导处达成一致,每周二下午语文教师不排课,每周四下午数学老师不排课,间周四音体美及其他小学科不排课,空出来的时间用来组织教师开展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或理论学习,或课例研究,或课题的专题研讨等。  

(2)形式上的新颖。新颖的形式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的兴趣,从而使我们的科研工作焕发出生命活力。几年来我们采用的形式主要有①循环日记。(循环日记的操作方法)它以绵绵的情意和轻舞的思想吸引着每一个团队成员。其中有平实的教学案例,有自我的教育反思,有抒发的教育情怀……每一个成员拿到《循环日记》以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细细品咂着别人的“日记”,这就是最自然的吸纳,最和谐的分享;然后再不甘落后地书写着自己的教育故事,这就是互动的优势,牵引的力量。②网络论坛。我们的网络论坛(http://bbs.njsyxx.cn)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学校的需要开设专题,从起初的团队教师登陆,核心层教师发帖,到渐渐地热闹起来,及至现在登陆论坛已经成为团队教师乃至群体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网络论坛替代了我们学校传统的教师抄写读书笔记,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替代,而是快捷替代了迟缓,主动替代了被动,互动式团队学习替代了封闭式个人学习。我们嘻笑着称之为“上元小学的一次学习革命”。(具体的情况将在后面的介绍中为大家展示)③百姓讲坛。百姓讲坛的开办是基于网络论坛的,也可以说是网络论坛的升格。当我们在网络论坛中开辟的某一主题已经广泛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师们在论坛主题中不断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就一个专题的认识从起初的茫然模糊到了解熟悉,教师的跟帖达到一定的数量,我们便围绕该专题开设“百姓讲坛”。主要由团队中的一两名核心人物,就论坛中教师的疑惑、观点、案例、感悟等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围绕专题开设讲座。此时教师听讲座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愤”“悱”状态的需求。更主要的是专题讲座的内容不再是开讲人的独家新闻,而是论坛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百姓讲坛,开讲人就是“网络论坛”的形象代言人,讲坛是对“会员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精神的一次集体嘉奖。百姓论坛时上面说的教师侃侃而谈、得意洋洋,下面听的教师欣然接受、喜气洋洋。我们又笑称“百姓讲坛”是共享“网络论坛”的集体大餐。在11月20日的校本研修活动中就有一次百姓讲坛的精彩展示。

(3)管理跟进。形式的新颖大大地激发了老师们参与研究的热情。而此时日常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保护老师们一时的热情,又要使这种热情能够保持下去,真正成为一种内在需要,一种生活习惯。因此我们的教科研管理不仅在学期的终端更主要的是在平时。从08—09学年开始,学校教科室每月对教师登录论坛并发帖数量进行考核,并将教师个人的考核纳入到年段部的考核中。于是我们又惊喜地发现,骨干教师不仅自己参与多,更影响、带动了他们周围一批人,范围不断扩大,达到了由点到面的辐射效应。仅在08—09学年下学期一学期中,老师们在论坛上就“让常态教研伴常态课堂齐飞”“从生态课堂走向生态校园”“友善用脑”“漫步教海,随笔漫谈”“论学习兴趣与学习责任”等主题发帖或跟帖近500人次。

策略之二:培养核心人物——领跑科研团队。

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道路中,我们曾遭遇过这样的状况:教师在业务能力、专业操守、学习热情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能齐步走,先进的迈不开腿,后进的跟不上队。尴尬的困境逼迫我们不得不反思:教师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仅靠整齐划一的培训模式是低效的;职业的倦怠也是客观存在的,寄望于教师的自我激活、自我超越是盲目的;我们务必寻求到一条切合学校实际的、科学智慧的引领教师专业迅速发展之路。

经济学上有两个著名案例。一个叫“马特莱法则” 又称“二八” 法则,说的是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此法则实际上是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项目、关键岗位。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启迪是: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少数人可能会影响和带动多数人;团队的激活可能会带来整体的盘活。

【我校教师核心团队建设情况】

1.引领:

(1)引领教师自我设计、自我超越。

我们引领团队每一位教师要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建立个人愿景。团队中提出“立足眼前,构想五年,放眼未来”的口号,找准自己每一年的定位,确立未来的五年目标,树立自己未来的理想。我们积极倡导老师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学校则尽量多地搭建平台,尽量多地给予帮助。尤其是青年教师每人制定了自己的三年奋斗目标,五年成长规划,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校的名师工程与骨干教师奋斗目标统一结合,使教师的自我实现与学校发展有机起来。

(2)引领教师读书学习、历练修为。

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教师的学习需要去体验,去构建,去倾吐。我们深感,倡导教师的学习,学校必须提供一定的条件,使其有书可读,有地方可读,还须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学习脉搏,用显性的氛围去影响教师。为此,我们的措施一是开辟读书室,购买了大量的报刊杂志,充实先进文化与教育智慧的储备,图书室即团队活动室;二是给团队教师赠订《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将先进文化送到眼前。三是每年资助教师100元订阅教育书刊。四是每学期组织两次头脑风暴式的读书沙龙。

(3)引领教师牵手大师、牵手科研。

近年来学校积极聘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来校“设坛讲经”,让教师面对面地感受名师名家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汲取人生智慧,我们称之为“大手牵小手”活动。南师大鲁洁教授、潘慧芳所长、特级教师詹明道更是常常亲临我校,现场把脉课堂教学,临场指导教育科研。

(4)引领教师相互赏识、携手共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团队积极倡导互助共享,一是力行“集体备课机制”。日常课,一人主备主讲,交流碰撞中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兼顾个性化复备小记,打造出每天的日常优质课;公开课赛课,更是团队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队,充分发挥团队相互启发、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的优势。仅我亲眼看到和亲身经历的,在去年的全员赛课中我校一举夺得了六个一等奖;在今年的高效课堂(我们称之为“生态课堂导学式”)赛课活动中我们前前后后的研究课上了近二十节,五十多岁的史成林老师一人参与的就有17节之多。应该说每一节的成功都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所有身在其中的团队老师都有这样的体认:在集体备课中,每个人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这样的一节节课成就了你,也造就了我,更凝聚了人心,铸就了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

2.激励:

(1)目标激励和过程激励并重。

激励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状态与自我发展。学校首先制订了名师培养计划,引领教师设置好个人奋斗目标,把自己的大、中、小目标结合起来,给自己定好位,学校青年教师每人都合理的制定了自己的三年奋斗目标,五年成长规划。其次,学校团队进行实施目标的考核,引领教师在工作中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过程行动与这些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学校的各项考核办法均体现了“细化过程考核,增强成果意识”的精神,即便是团队的奋斗目标,也主要落实在过程行动的引领上。有付出就有回报,创业了就能立业。很多教师的目标都一个一个的实现,有的成为骨干,有的成为标兵、带头人,有的团队也得到了集体的嘉奖。如今年上半年我校的数学组和品德组双双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研组,并为相关的教研组长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2)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互补。

物质动力虽不是本质的,但却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打破“大锅饭”的具体体现。为此,在学校各项考核办法中明确了奖励标准,多劳多得,高质高奖。但实践告诉我们:激励不单是钱的问题,仅仅依靠物质的兴奋剂是不能持久的更不能激活教师的职业的使命感和生命的成就感的。团队成员之所以对组织有很高的投入度,更主要的原因是组织给个人提供了学习、成长和成就的机会,让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对团队和学校产生信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我们推出了星级教师的评选激励制度,有“教学之星”、“科研之星”、“班主任之星”、“读书之星”,所有种种旨在通过组织给予的荣誉也是一种肯定,激发教师自豪感和光荣感,并形成榜样的力量。

 

策略之三:提供交流平台——在互动中沉淀科研素质。

任何一种素质都不是也本不能在朝夕之内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汲取、消化和吸收。而这样的积累和吸收除了教师自身的个体行为,更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既有与大师和专家的引领式对话,更多的则是常态下的同行之间的互通、共享式的交流。我们提供的交流平台可以是沙龙研讨,可以是教师之间的循环日记,还可以是网络条件下的小型论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交流与互动,使老师们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彼此分享着对方的经验与得失,感受教育的智慧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1、沙龙研讨  

2、循环日记  

3、网络论坛   

4、百姓讲坛  

5、丰富的活动

策略之四:开展课题研究——在问题的解决中提升科研能力。

教师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发现新知识和新规律,而是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教育教学就是一个不停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就是一个根据当时的情景不断作出判断和行动的问题解决者。指导教师围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惑开展个人课题的研究,将科学的教育理论与现实的教育实践有效融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淀理论素养,形成科研能力,从而加速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我们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学校课题与个人课题相结合,各方优势互补、和谐共进的一些做法和成效。】

1.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相互促进。

“十一五”期间,我校有在省规划办批准立项的课题《构建数学生态课堂》,在南京市规划办立项的课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实践活动典例研究》,另外还有幸参加了刘永和所长主持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基于学校需要的“主体育德”范式研究》子课题以及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友善用脑”子课题《开发学困生潜能的个案研究》的研究工作。多项课题的研究对于学校和老师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压力。我们的做法是将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保持一致,使课题来源于教学,走进教学。教科室与教导处携手,课题组与教研组整合,使课题研究获得具有生命活力的载体,同时教学工作也在课题研究中不断优化。近年来,一方面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精彩纷呈,《年月日》一课获南京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获江苏省数学赛课一等奖,《3的倍数的特征》获省录像课评比二等奖;《平均数》一课获华东六省一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第一名,《会走路的树》获全国一等奖奖,品德学科《怎样和他联系》、《春满金陵》分别获市一等奖。另有十多位老师在江宁区各学科赛课活动中获一等奖。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共生共荣,生态和谐。

2.学校主课题与教师个人课题优势互补。

个人课题以解决常态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以“小、短、平、快”的研究方式为一线的“草根”教师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研究空间,是将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合二为一的基层教育科研的方式。虽然“小、短、平、快”的研究方式,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但也存在着比较分散、内容出现重复、质量不易控制、成果需要合成的困难,学校必须合理介入。我们在做好常规的学习培训的同时,将主课题下的子课题进行更为细致的分解,引导教师围绕子课题来开展个人课题的研究,这样既能使更为丰富,又能使个人课题有较高的起点,获得主课题研究的有力支撑。如基于“生态课堂”主课题下的个人课题就有18项,基于《友善用脑》下的个人课题有3项,基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向课外延伸实践活动典例研究》下的个人课题有6项。林林总总,截至今年9月,我校教师的校级个人课题共90项,区级个人课题共63项,市级个人课题共12项,09年推荐市级立项的个人课题有7项。三级个人课题网络已形成,并逐步走上具有生态品质的发展之路。

策略之五:完善制度保障——让研究成为习惯。

管理制度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有力保障。教科研工作的开展起步很难,要保持教师教科研的热情更难。一套合理、完善的机制不仅仅要维持教师的一份热情,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师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研究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好的研究习惯至少可以让老师们的教育人生更加绚丽多姿。好的研究习惯包括:(1)善于积累,勤于笔耕;(2)互动交流,资源共享;(3)反思中感悟,探索中前行; (4)尊重事实,敢于创新。作为学校教科室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应考虑:(1)纬度上既要涵盖终端的成果显示,也要关注平时的研究状态。(2)在研究的形式上提倡将论文、案例的撰写与课题研究进行整合,提高研究的质量。(3)重视教科研骨干的培养,并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4)考核的方式,要以激励为主。

【介绍我们的教科研考核情况】

1.时效性——月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强化过程管理。

2.整体性——个人考核与年段部考核挂钩,如一人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整个年段部都要受到影响。程序是:学校科室考核年段部,对年段部给出整体评价,再由年段部对教师个人进行考核。

 

结束语: 

  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我想对还在教育最前沿的农村小学的教师们说:改变现状,走进教科研,幸福,就在我们自己手中!